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养生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的是

A.阴盛则寒之证B.阴虚则热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

E.阳损及阴之证

2.《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属下列哪一种治法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E.通因通用

3.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其治则是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4.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则,治宜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壮水制火D.益火消阴

E.以上都不是

解析与答案

1、B答案解析:阴胜则寒之证即实寒证,应治寒以热,即用“寒者热之”的治法,以温散其阴寒(A错)。阴虚则热之证即虚热证,应用滋阴的方法治疗,即“阳病治阴”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对)。阴盛伤阳之证是指阴寒偏盛的疾病过程中,导致的阳气损伤,治疗应在调整阴偏盛的基础上,配合扶阳之法(C错)。阴损及阳证是阴虚引起的阳虚,以阴虚为主,治疗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D错)。阳损及阴证是阳虚引起的阴虚,以阳虚为主,治疗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E错)。2、D答案解析:热因热用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里真寒外假热的病证(D对)。寒者热之即以热治寒,指用温热方药或具有温热功效的措施而治疗寒性病证的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A错)。热者寒之即以寒治热,指用寒凉方药或具有寒凉功效的措施而治疗热性病证的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方药等(B错)。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凉方药或具有寒凉功效的措施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治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C错)。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方药或具有通利功效的措施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治法,例如如食滞泄泻,由于食滞内停,阻滞胃肠,致腹痛泄泻,泻下物臭如败卵,治疗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应消食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E错)。

3、D

答案解析:“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A错)。“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B错)。“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C错)。“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D对)。“扶正与祛邪的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E错)。4、C答案解析:“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即“壮水制火”(C对)。热者寒之即以寒治热,指用寒凉方药或具有寒凉功效的措施而治疗热性病证的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方药等(A错)。寒者热之即以热治寒,指用温热方药或具有温热功效的措施而治疗寒性病证的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等(B错)。对“阳虚则寒”所出现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错)。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

1.治未病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称为“治未病”。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未病先防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包括:(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早期诊治,防止疾病的传变。(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二治则1.治则、治法的概念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

2.正治与反治是针对疾病过程中病变本质与征象是否一致而提出的治则。

(1)正治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假象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包括:①热因热用,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②寒因寒用,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③塞因塞用,适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虛假实证。④通因通用,适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3.治标与治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这里主要是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如邪与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为标;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根据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1)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这时则应当先治或急治。此时的危重症状已成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若不及时解决就要危及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故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先治其标。

(3)标本兼治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只解表则易伤正,当标本兼顾,治宜益气解表等。

4.扶正与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适用于各种虚性病变,即“虚则补之。”祛邪,即祛除邪气以安正气。适用于各种实性病变,即所谓“实则泻之。”

扶正祛邪的运用,包括:

①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虚性病变或真虚假实;祛邪,适用于实性病变或真实假虚。②同时运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变。按主次有扶正兼祛邪和祛邪兼扶正的不同。③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病变。5.调整阴阳即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成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的治则。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偏盛有余的实性病变。“阳胜则热”的实热则“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的实寒则“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疾病过程中人体阴阳中一方虚损不足的病变。“阴虚则热”的虚热,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阳虚则寒”的虚寒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

(3)阴阳两补,适用于阴阳两虚病变。阳损及阴者,以阳虚为主,则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补阴;阴损及阳者,以阴虚为主,则应在补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气虚生血不足,而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者,宜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止血。血虚不足以养气,可致气虚,宜补血为主,辅以益气;但气随血脱者,应先益气固脱以止血,待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

(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虚而致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宜补气以摄津。津停而致气阻者,在治水湿痰饮的同时,应辅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者,宜补气以固脱,辅以补津。(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气滞致精阻而排出障碍者,治宜疏利精气;精亏不化气或气虚不化精的精气两虚,治宜补气填精并用。(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7.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是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3)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1.养生的概念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即采用各种方法以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①顺应自然②形神兼养③调养脾胃④因人而异。

(2)方法:①适应自然②调摄精神,内养真气③饮食有节,谨和五味④劳逸结合,不可过劳。⑤和于术数,适当调补。

细目二生命的寿夭1.生命的寿夭规律:①脏腑精气的充盛及其生理机能的协调是生命进程的基础;②形神合一是生命的保证;③肾精、肾气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①脏腑机能协调者寿②肾精肾气充盛者寿③与天地融为一体,顺应自然规律者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jzdf/1330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