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VS中医中医学院派水平如何

时间:2022/6/19 12:56:20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北京雀斑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pf/a_9125680.html

学院or民间,这是怎么回事?

如今网络上对于中医学院派的论调,我发现,隐隐呈一面倒的态势。

民间派、师承中医似乎更受追捧和尊敬,学院派则可怜地被贴上了“学了五年连病都不会看”的标签。

可平心而论,既然都是执著于中医事业,为济世救人的医者,又何必相互诟病,刻意区别呢?

那些崇尚民间派而诟病学院派的网络键盘侠,(或有其它这里且只提一点)很大一原因是有无接受了经过舆论和传播渲染过的传奇事迹又或者是人们口口相传里逐渐放大了效果的事例。

那种药到病除,仿佛神药的冲击确实很难让人保持平静。

来源:百度图片

所以总能看到一些观点热衷制造这种对立说:某某在街巷边的老中医妙手回春,锦旗满房。医院的医生吃了他十几次药治不好我,还一直让去拍片做检查,花了一大笔钱却收效甚微。

于是民间大师们的形象顿时就高大无比了,而体制内那些从象牙塔里出身的中医则成了对比的反面案例,医院,有些被资本腐化变质的医生早已把初心甩到脑后,干出了那些让民众怨愤的事,对此我表示痛责,可由此而对学院中医倒打一耙则十分没有道理。

二者会有这种差距,其实,这要归根于教育方式的不同。民间派从初学便开始扎根临床,自然对于临床情况更加熟悉,并且因为民间中医多是师承的方式,几代人在岁月里反复验证的方药,早就充分的实现了效果,以这种方式代代流传下来的秘法,必然治病起手便能见效。

学院派学生,本科从头到尾,多数时间都在教室学习,远离临床、远离病人,让这样的人上临床,治好一个病人,确实是很难,可这不代表他无法在以后成为一名良师,毕竟临床情况太过复杂,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内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怎么察言观色,待客对人,所需所学都要求极高,必然时间成本更加沉重。更不用说,学院派根本不存在有秘方流传的情况,假如能公开的,那就不叫秘方了。

中医怎么不都以民间传承发展,难道这样不更好吗?

首先,民间派的优点在于:他们直接投入临床,所以总是先临床而后理论,在实践中也更容易总结经验、帮助理解中医理论。也更加接近中医治病的终极目的,即切肤地践行理论。

可天生的短缺使得学院派在这方面相差太多了。主要问题在于:

①学院派数量巨大的学生。

如果每个都天天在临床上学习,势必会对目前的医疗系统造成巨大负担。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师忙到没空休息,要是又挤进那么多什么都不会的学生,多怕是会什么都学不到,还帮倒忙。况且分散的学生也难以统一管理。诸如考试、学习、作业安排等便完全没有实行的余地。

②目前的中医学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由于中医学是一个很本土的学科,和现代由西方兴起、由西方制定规则的多数学科不同,与现代教育体系仍存在不少无法完美契合的地方。于是这方面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依附于西方的培养制度,没有能力开创出一套为中医学量身定做的培养制度,所以反而对中医生的培养工作多有掣肘。

但是,民间培养也存在难以忽视的缺陷,在于他们的培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无法辨认那些是经验哪些是经过了理论的抽象,可能根据什么病人就教什么病,学生难以从错杂的病种中提纲掣领,贫瘠了从宏观上把握的能力,对此就十分要求学生的天赋领悟;此外,教学多流于口耳相传,师徒之间并没有一个传递知识的载体:书。而且书,这种载体并不是每个民间中医都有能力编写。

传统中医的师承方法:言传身教,则效率过低,难能让中医充分的普遍惠及人民,而且如果一些民间不具备著书能力的厉害中医,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就极容易让几代人积累的经验直接失传,中国过去的历史里,这种事情数不胜数,这无疑是中医界最大的损失。

所以说,民间中医培养的缺点就是对个人极高的天赋要求和传承连续性的无法保证。但学院派这方面则做出了必要补充:

①医学教材知识的体系化。

教材将整个中医圈子的学术,分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等,每本书又将知识框架细细罗列,例如《中药学》,就将中药分为了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湿药等等。

这样的体系划分好处不仅在于可以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攻读不同水平的中医知识,使初学者易入门,入门者易精进;又可以将每个中医次学科的知识点条分缕析,使得学习者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在这种大构架下,学者更容易有所发展,就好比建房子要先打地基,做饭要先热锅一样。而民间中医则难以凭一己之力整理出这种极富条理性并且完整的凝结了无数大师经验的体系框架,而如果没有这种知识体系,那这个人的上限和成就在将来也将十分有限。

②医学教材知识的专业性。

中医教材的编写方法是派选各大中医药高校的杰出人才,对从上个世纪流传下来的的《中医学讲稿》——中医教材的前身不断修改、更新,总结各家学说、总结现代中医发展成果,汇成一本书。所以教材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唯一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教材是站在整个中医学界的高度编写的,但中医派系众多,各家理论不同,教材只能取其共性。所以在学习各家学说的时候,中医教材对学者的帮助不大,或会起相反的效果。

所以说民间与学院,各有利弊。如何将二者的优缺点相互协调,既是影响中医界的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现在中医学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都停下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二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何不去将二者协调:使学院派学生更多地去跟诊眼见为实,而让民间派中医也充分获得体系里教材的熏陶呢?

所以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是不会进步的,不思进取,陶醉取悦自己,害的只会是你自己。

倘若一直溺于自己的世界,狭隘的去倒向一方,这样是满足了自己心里的阿Q,可却会让自己不知如何进步。

假如总是在严于律人而宽于律己,那就要导致不思进取,反叫害了自己,想想吧,我不知道你可否清醒,但我坚信一点,那就是健康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永恒的追求面前,倘若因为自己没有是非之心而妄议,就难免迷失于历史洪涛中,成为碌碌之辈。

扫码获得更多中医知识和书籍

求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jzdf/1320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