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为食用,食药互补,药膳的正确食用方法学

时间:2022/5/2 17:38:4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看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41398.html

中医药膳,简称药膳,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中药)与食物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组方,采用传统饮食烹饪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作形成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具有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养生延年等作用的一种特殊膳食,集药、食、养为一体(《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药膳将药物与食物融为一体,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相得益彰。

人们知道,药膳的作用在于调整人体体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过剩,因此应掌握“辨证施食”的原则。人体由于遗传、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体质,如阴虚、阳虚、阴盛阳衰、气血两虚等。中药的属性分寒、凉、温、热、平,选择药膳就应根据药物的属性和功用,与人的不同体质相对应,才能起到调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作用。

“药膳”以药为主,食物为辅,所配食物应与药物的属性相吻合。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食物和药物一样,都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辛、苦、甘、咸五味的特点,在选择食物与药膳搭配时,也要讲究食物的属性。人们通常的食物中,属温性热性,能祛寒壮阳的有韭菜、胡椒、南瓜、大蒜、白豆、羊肉、狗肉、鸡、黄鳝、海鳗等;属寒性凉性,能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有栗子、绿豆、萝卜、莴苣、芹菜、黄瓜、鸭、兔、蟹、黑鱼等;属平性的有大白菜、荠菜、大豆、卷心菜、茄子、冬瓜、猪肉、鸽、鲤鱼、鲫鱼等。

穿越千年话药膳

中医学十分重视饮食调理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提倡“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病后康复原则。孙思邈告诫世人“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养生、治病原则。药膳食疗能够在健康养生和疾病康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膳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脉络,几乎伴随着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药膳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已有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等治疗疾病的药膳方。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痛的记载。晋唐时期,药膳的理论与应用得到了较大发展。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海藻酒治瘿病(甲状腺肿)。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首设“食治”卷,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重要思想。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既有食性与食宜的描述,又有食忌与食方的记载,建立了完整的食疗药膳体系。宋、金、元时期是我国药膳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专设“食治门”,列述了诸多食治方,如杏仁粥、天门冬饼子等。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介绍药膳方百余首,首次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饮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成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清时期,药膳学逐渐成熟,涌现大量著作。明代《本草纲目》对药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按功效将其分为消烦止渴、止泻止呕、消利水肿、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类别。明代《救荒本草》则将可食用的野菜列入药膳的范畴,使其应用更加民众化、广泛化。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主张饮食有节,注重辨别体质,讲究食物宜忌。这说明辨证论治在食疗药膳方面已得到应用,中医药膳学逐渐成熟。

四气五味养身心

药膳同中医药一样,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且以四气五味为依据,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以达到健康无病的目的。

药膳由药物与食物共同烹制而成,因此也具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四种不同性质。如冬瓜、苦瓜、丝瓜、海带、豆腐、鸭肉等性属寒凉,配以鱼腥草、菊花、薄荷、夏枯草、百合、金银花,制成的药膳有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糯米、板栗、羊肉、牛肉、狗肉、鸡、鸽、荔枝、红糖等为温热性食物,配以肉桂、益智仁、高良姜、当归、人参、薤白、陈皮、黑胡椒、龙眼肉、佛手等,制成的药膳则有温里、祛寒、补阳的作用。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辛味有行气、行血、发散的作用,如气滞血瘀者可选用玫瑰花茶,风寒感冒者可选用葱白粥、姜糖饮。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脾胃气虚者可选用红枣粥,胃阴不足者可选用冰糖炖银耳。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气虚自汗、泄泻不止,可以五味子、乌梅等入膳。苦味有泄热、燥湿的作用,遇热证、湿证可食用凉拌苦瓜、炒慈菇、炒刺儿菜等。咸味有软坚泻下的作用,遇热结便秘、瘰疬可选用海带排骨汤、龙马童子鸡等。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在选用药膳时,可将自己的体质与药膳的四气五味进行结合,综合考虑。

阳虚质可多吃性温热的生姜、牛羊肉、胡椒粉、狗肉、鸡肉、韭菜、葱白、桂圆等。阴虚质应多吃凉润滋阴的冬瓜、百合、梨、鸭蛋、牛乳、银耳、鸭肉、海参、燕窝等。气虚质可多吃益气的黄芪、大枣、香菇、白扁豆、香菇等。痰湿质可多吃陈皮、白萝卜等以行气、化痰。湿热质可多吃利湿清热的冬瓜、薏苡仁、马齿苋、赤小豆等。血瘀质宜多吃山楂、金橘、芥末等以调畅气血。气郁质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胡萝卜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特禀质饮食宜清淡、均衡,勿吃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食用宜忌须注意

食忌分为两种,一种是药物与食物相忌,古代文献上有白术忌桃、李、蒜,人参忌茶、萝卜;另一种为食物与食物之间相忌,常见的有柿、梨忌蟹,鳖鱼忌苋菜,蜂蜜忌葱,鸡肉忌黄鳝。

正确食用药膳应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1.分清体质类型,做到“辨证施食”。温补药膳适合于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体型偏瘦、气虚、阳虚,如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食欲不振、腰膝酸软、胃寒、腹胀、腹痛、便溏、性功能较差等。清补药膳适用于体型较胖、阴虚阳亢、肝气旺盛者,常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失眠、健忘等。平补药膳一般人都可食用,对体质较差、阴阳两虚、气血两亏者也较适用。

2.进补讲究季节,做到“天人相应”。有关专家认为,药膳应讲究四季五补,即春天万物复苏,五脏属肝,适宜升补;夏季分初夏与长夏,初夏天气已热,五脏属心,宜于清补,长夏天气炎热,五脏属脾,宜于淡补;秋季天气凉爽,五脏属肺,宜于平补;冬季气温寒冷,五脏属肾,宜于温补。如果违背这一自然规则,也会影响到补益效果。

3.正确选用药材,合理搭配食谱。药材要选用“正品”、“真品”,新鲜优质。不能用不适应做药膳,甚至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制作药膳。剂量要根据就餐人数来确定。食物的搭配,其属性要与药物相一致。

《灵枢·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但食用药膳,还有一些禁忌,主要是食忌和病忌。 

如血病忌多食盐,骨病忌多食苦,肌肉病忌多食甘,筋病忌多食酸。外症疮疡忌食鱼类、海产、香菇等。热病不宜吃温热性食物,阳虚寒症则忌寒凉性食物。此外,食物中有不少发物易诱发某些宿疾或加重病情,应该重视。海鲜类如带鱼、黄鱼、虾、螃蟹等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禽畜中的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及食用菌可能诱发阳亢头痛、肝风眩晕、皮肤疾病;蔬菜类中的笋、芥菜等可诱发皮肤疮疡。

此外,进餐馆吃药膳要到有一定规模的药膳馆,如无“药膳食疗”许可证,没有正规药膳师或中医药人员配餐,还是慎吃或不吃为好。在家自配药膳,应请中医师或中药剂师给予指导,既能达到进补目的,又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膳百般好,或为茶饮,或为菜肴,或为粥羹。依据个人体质,应时应季,合理配伍,即使是家常的做法,经常食用亦有功效。药为食用,食药互补,不妨将药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从药房走向厨房,健康从“吃”开始。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jzdf/1291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