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邝慧玲邝慧玲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并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的经验与体会,其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课方式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下面是老师关于经络与中医临床思维关联的见解中医临床思维?一问定位:哪里不舒服?what‘swrongwithyou?边度唔舒服?(心里初步判断何脏腑或者说具体病位,迅速分类)?二问定性:怎么不舒服?痛、痒、酸、出血、斑疹、筋伤、骨折等(通过部位+性质,心里初步预测各种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三问发病时间:刚才、几小时、几个月、数年还是反复发作(初步判断新旧病,预估是否紧急,继续排除相类似疾病)中医是很讲究节气的,什么节气生什么病,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惜现在的中医生只是把记录节气当成一种走形式,根本不了解它与病的深刻联系。?初步诊断→问?→辨证(一系列症状的内在发生或发作的原因所在。注:参考《思考中医》第五章“证释”)→论治(祛除导致“证”发生的因素)邝老师这些大家都知道,那以上关键在哪里?难在哪里?没错就是↓关键在于辩证?八纲辨证(总)?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参考,《一针疗法》中第一章第二节漫谈经络)?六经辨证(外)(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参考《思考中医》第五至第十章六经病纲要的经义腑义)?卫气营血辨证(外)?三焦辨证(外)?气血津液辨证邝老师辩证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千秋。究竟哪个才是我们的连接身体内外上下的呢?经络辩证学生经络的重要性Ⅰ、Ⅱ?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by《素问·徵(征)四失论》注意红色字体。连黄帝都说,经络不仅仅医者要懂,连普通人也要了解。由此可见经络的重要性。?《内经》中的治疗措施,多以针刺为主,仅提出了十三首方剂,通称“内经十三方”。内经如此推崇经络,也是理所当然的。针刺靠的是自身正气抗邪,绿色又环保。?比如《素问·刺腰痛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若不懂经络,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足太阳脉可以治引项脊尻背的疼痛。但当你看到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联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就会明白。上文“郄中”指的是“委中穴”。所谓“腰背委中求”,委中放血对急性腰扭伤有很好的效果。常见内科病举例老师~你刚刚说的只是经络的一方面。但经络对其他内科杂病也能有这么大用处吗?学生邝老师当然,那现在我就说一个例子——内科常见病之一的咳嗽,看这又如何和经络联系在一起。病案?车某某,男,34岁,反复咳嗽半年。?半年前感冒后发烧咽痛咳嗽,服用消炎药(具体药名不详)后烧退,咽不痛,仅余咳嗽迁延难愈,每遇空调冷风或喝冷水或说话时间长,必咽痒欲咳,自觉有气上冲咽部,咳声轻,无痰或偶有清稀如水的涎。无恶寒,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寸脉稍浮。邝老师看到这病案,首先我们要联系《内经》。主诉是咳嗽,那首先想到的是《素问·咳论》。那我问同学们,这篇最重要的话是什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学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各家的解释都是:“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邝老师若你不懂经络,看到“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不懂。以为可以跳过“肺脉”,谁知……?六腑之咳奈何?……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怎么总是说到胃呀~学生邝老师别急~让我们看看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就很快明白了。《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⑵,上膈属肺。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循臑内⑷行少阴⑸、心主⑹之前,下肘中,循臂内⑺上骨⑻下廉⑼,入寸口⑽,上鱼⑾,循鱼际,出大指之端。?(1)中焦——宋·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2)胃口——《铜人》注:“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辩证施治?证型:肺胃虚寒?处方:止嗽散加柿蒂?柿蒂:《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柿蒂性味:苦、涩,平,归经:胃经。?止嗽散辛温散肺中之寒,柿蒂性平味苦,降胃之寒。处方两剂,患者温服一剂而愈。柿子是凉性的,而柿蒂是可以降胃之寒。像荔枝,都听说过“一把荔枝三把火”吧。吃荔枝容易上火,而荔枝壳里面那层白衣,直接吃就可以降荔枝的火了。可见就算是小小的水果,都蕴含阴阳。自然界的相互制约,每个整体里都有阴阳。中医认为咳与嗽有一定的区别,即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嗽应加上或微有声,即干咳)。邝老师其实遇到这个病人时,我还是个新手,就是想到柿蒂的性味和归经,就大胆开两剂来投石问路。而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所以,我给大家学中药的建议是,着重记药的性味和归经。中医学生学中医的现状现状是??直到终于学习到《伤寒杂病论》这本临床性很强的中医临证经典时,才蓦然发现,怎么是以六经辨证为主纲而不是脏腑辨证?而且很多的中医名家都是在熟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有很高深的理解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可我们的学生跨过了《灵枢》,混过了《素问》,真正要用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了,发现力不从心了,甚至一片迷茫。邝老师到临床学科了才知道?直到终于学习到《伤寒杂病论》这本临床性很强的中医临证经典时,才蓦然发现,怎么是以六经辨证为主纲而不是脏腑辨证?而且很多的中医名家都是在熟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有很高深的理解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可我们的学生跨过了《灵枢》,混过了《素问》,真正要用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了,发现力不从心了,甚至一片迷茫。中医体系中针灸学教学重要性邝老师?大家都知道学习西方医学的必须要先学习人体解剖学,接着才能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等,因为解剖学是医学的最基础学科,那么有着更长历史渊源的中国传统医学呢?她的解剖学在哪里呢?针灸学的经络腧穴理论才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最基础部分!?《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依据?《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而《灵枢》的成书年代更早,《素问》中很多的观点和理论都与《灵枢》中的经络学说息息相关。分享学习感悟及推荐书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灵枢·经脉》中的经络循行及病候是基础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掌握经络循行和病候,能帮助我们在临床中正确地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读《内经》应先读《灵枢》,特别是《九针十二原》、《小针解》《邪气脏腑病形》、《经脉》、《经别》、《本输》,否则《素问》中很多的篇章无法理解和运用。书单
?高树中的《一针疗法》能帮助我们学习《灵枢》。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趣得很,帮助理解内经的一些深奥理论。
?刘力红《思考中医》?我看过的一些有趣的、能帮助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参考书籍:《寿芹心稿》中关于娲皇一文贾平凹《老生》中关于山海经的趣解。邝老师这次讲座就到这,谢谢谢谢老师~学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